近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浪潮下,甘肅省生態環境廳積極探索科技賦能生態環境監管新路徑,以數字化工具推動環境執法方式革新,實現監管模式從“人海戰術”向“數智融合”的重大轉變,生態環境執法效能大幅提升。
“污染源自動監控動態管控系統”與“甘肅省用電智能管控平臺”等數字化利器,成為甘肅生態環境執法轉型的核心引擎。“預警站”式管理模式已全面覆蓋202家排污單位、1258個點位,該系統集自動監測設備運行狀態、參數篡改、數據異常等多維度報警功能于一體,對超標排放、設備故障等問題實現“秒級響應”,構建起實時預警與閉環處置的高效機制。通過視頻監控與數據分析深度聯動,“運維—核查—整改”全流程管理體系應運而生,結合運維單位實踐經驗與數據曲線精準分析,高風險企業無所遁形,真正實現環境違法行為的靶向打擊。用電智能管控平臺同樣表現亮眼,其監控123家企業、1017個點位,憑借生產與治污設施用電數據的實時采集,精準識別治污設施停運、違規生產等行為,讓環境違法“小動作”無處藏身。
在擴大監管覆蓋面與提升執法精準度上,甘肅省另辟蹊徑。依托第三方機構開展無人機巡查,對祁連山、湟水河等重點區域流域,以及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清廢”行動、水源地問題排查整治等重點工作,進行省級非現場檢查。截至目前,已精準發現并推送125個疑似問題點位,形成“線上預警—線下核查—依法處置”的完整閉環,為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注入強勁動力。而“移動執法系統”的全域覆蓋,更是讓執法流程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升級。2024年,生態環境執法人員系統使用率達100%,執法工作邁入“數字化快車道”。
秉持對違法者“利劍高懸”、對守法者“無事不擾”的監管原則,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大力推動執法檢查方式變革。從傳統現場檢查邁向非現場執法監管,從“撒網式”排查轉向“點穴式”精準執法,有效減少不必要的現場檢查頻次。在打擊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方面,一套成熟的線索發現、分析研判、固定證據、移交查處閉環管理機制已然形成。如今,非現場執法監管已成為打擊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的“主力軍”,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2024年,通過污染源自動監控動態管控系統平臺巡檢,甘肅省生態環境廳遠程捕捉到某市污水處理廠化學需氧量和氨氮自動監測數據異常波動。經調閱監測站房門禁記錄與監控視頻,揭開了不法人員的“操作套路”:他們利用監測儀表每兩小時自動取樣的時間差,用達標水樣替換化學需氧量進水,并通過混合排口廢水、純凈水、自來水干擾氨氮監測數據,企圖將超標數據“美化”成達標數據。當地生態環境局依法將該企業移交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目前案件已進入司法訴訟階段。
“數字化工具的應用,不僅讓執法更高效精準,也為營商環境優化提供了有力支撐。”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執法局副局長周璟介紹,“甘肅將持續完善生態環境非現場執法監管數智化平臺,加速推進環境執法監管從‘人防+物防’向‘技防+數防’轉型,為生態環境質量提升與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