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最近,媒體關于“飛躍”鞋的炒作不斷升溫。在國內有著40多年歷史、售價一二十元、差不多快要淡出國人視野的“老古董”球鞋———“飛躍”鞋,如今在歐美市場卻成了時尚搶手的暢銷貨。在法國,它的身價竟高達50~120歐元(折合人民幣500~1200元)。
【評點】就沒有哪個搞收藏的不想碰上撿“漏兒”的好事,但他們很少考慮,對于丟“漏兒”的人而言,醒悟之后把肝腸悔斷,又是一件多么痛苦的壞事。壞事好事,只因一個“漏兒”;痛苦快樂,也只在一丟一撿之間。實際上,“飛躍”鞋就是一起發生在商業領域中很典型的“撿漏兒”事件。
很明顯,媒體是把“飛躍”當成了一個被法國人撿到的“漏兒”來看待的,同時,他們也為中國的廠家丟掉這個“漏兒”感到痛惜。這其實是沒有辦法的事。我們知道,要想撿著“漏兒”,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撿者識貨,二是丟者不識貨,兩者缺一不可。在“飛躍”一事上,法國人識貨這一點沒的說,而中國的廠家“不識貨”也確定無疑。然而,當法國人為自己撿著一個“漏兒”而高興,廣大媒體為中國廠家丟掉這個“漏兒”而扼腕時,作為當事者的中國那個廠家卻不以為然。
直到現在,這個廠家還認為當初將“飛躍”交給法國人時,自己是占了便宜,先撿了“漏兒”。“飛躍”在國內的確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不過由于經營不善,商標和品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產品的款式設計等也沒有專利,加上價格管理十分混亂,利潤空間越來越低,產品品質也隨之下降。面對各類國際品牌豐富多樣的產品,消費者心中已經很難留有“飛躍”的位置了。眼看企業要走到破產的邊緣,恰在這個時候,法國人看上了“飛躍”,并于2005年買下了“飛躍”海外市場的所有權———想想看,正在為生計發愁的這家國內企業見有人送錢來,而且還讓自己為其代工,能不高興嗎,這不是撿“漏兒”是什么?
當然,說國內企業“不識貨”,也并不完全恰當。“飛躍”到了法國人手里,其外形的改變非常有限,技術含量也沒有提高多少,唯一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是法國人在它身上附加了一些東西———武術精神(中國元素)、時尚個性(西方元素)和高定價。它改變的是品牌文化的認同和消費心理,而非鞋本身。
我們的企業做不到這些嗎?產品保留經典元素、款式開發設計突破、市場推廣手段創新等等,這些都不難,難的是對品牌文化進行重新定位,對自己品牌價值進行準確評估。外國人給“飛躍”開出高價,顯得那么理所當然,是因為他們認為加進鞋里的中國文化元素值這個價,而我們一些人卻沒有對自己的文化建立起足夠的自信!《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