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特別”的假期
——杭州市質量技術監督檢測院快速檢測問題奶粉側記
□ 齊艷麗 本報記者 曹吉根
3天3夜的刻苦攻關,72小時的緊急檢測。杭州市質量技術監督檢測院在應對“三鹿奶粉污染事件”中,共抽樣檢測各類含乳產品180余批次,快速高效地完成了以往需要近兩周時間才能做完的工作量。
9月10日下午5點,院長蔣關明和平常一樣,在下班前上網瀏覽一下新聞信息。一條“奶粉中含三聚氰胺導致嬰幼兒腎結石”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對信息內容的瀏覽過程中,“奶粉”、“三聚氰胺”、“嬰幼兒”、“腎結石”,一個個新聞字眼不停地在他腦中閃現,他意識到這可能是一起影響惡劣的重大食品質量安全事件,于是當即決定要成立一支有關食品中三聚氰胺檢測技術攻關小組。片刻的思考后,他拿起電話打給了該院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主任朱順達。
此時,朱順達剛剛在北京完成了國抽任務回到杭州,一下飛機,就接到了蔣關明的電話,要求他立即組織人員開展有關食品中三聚氰胺檢測方法的研究工作。
顧不得疲憊,也來不及回家,朱順達馬不停蹄趕到單位,立即組織人員開展檢測方法研究工作。一支以3名博士為骨干,10余名中、高級技術人員為主力,針對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檢測技術攻關小組成立了。
由于國內尚沒有食品中三聚氰胺相關檢測方法,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為了能盡快研究出準確、科學的快速檢測方法,技術攻關小組的成員們兵分數路,分頭行動。
博士肖海龍吊著剛動過手術的受傷手臂,深入到奶粉生產企業中,了解奶粉產品生產配方、產品生產工藝過程,掌握生產一線的第一手資料,以便能更有針對性的制定出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檢測方法。
另一路技術人員四處聯系,尋找三聚氰胺實樣。當得知臺州黃巖的一家化工廠生產,技術人員連夜驅車300多公里,帶回了8公斤8種不同顏色的三聚氰胺實樣。
大量細致入微的前期準備工作,使得檢測方案順利誕生。為了能驗證檢測方法的科學性、準確性,檢測技術攻關小組還通過檢索收集美國FDA檢測方法,通過遠程視頻與國外食品安全技術專家,共同研究驗證檢測新方法。通過多次比對試驗,食品中三聚氰胺快速檢測方法得到最終確認,而且檢測一個批次產品只需要20分鐘時間。
9月12日晚,別人都已開始享受周末,可檢測技術小組成員們的檢測工作卻才剛剛開始。他們用新檢測方法對市場中抽樣的48批次奶粉產品進行三聚氰胺的檢測工作。博士姜荷忙碌著,她顧不得自己當時還在醫院中掛鹽水的3個月大的小寶寶,一直堅守在檢測一線;肖海龍忙碌著,他顧不得手臂上的傷痛,親自上陣幫助技術員處理樣品;朱順達忙碌著,他全然忘記了連日來的奔波疲乏,把“家”搬進了辦公室;蔣關明也同樣忙碌著,他眼睛已布滿血絲,但仍緊盯著檢測儀器設備屏幕,隨時了解掌握一個個最新檢測數據結果。
24小時過去了,48小時過去了,轉眼到了中秋月圓之夜。可檢測技術小組的成員們卻依舊忙碌在檢測工作的第一線。一頓簡單的盒飯快餐成了他們中秋節的“團圓大餐”。
9月14日凌晨,檢測任務順利完成。檢測技術小組的成員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可沒等他們睡一個囫圇覺,一個緊急的電話又將他們都召回到了實驗室。原來9月15日,杭州市質檢院又接到新的檢測任務,要求在對奶粉產品三聚氰胺檢測的基礎上,進一步檢測其他相關有毒有害指標,并將產品檢測范圍擴大到液態奶、含乳飲料等相關含乳產品,承擔130多批次相關產品的抽檢任務。
檢測工作還在繼續著。朱順達辦公室里那張用椅子簡單拼湊起來的床,也不知道還需要睡多久。《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