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王 梅)陜西省質監局通過健全機制,提升技術機構實力,加快了技術機構發展。與3年前相比,全省質監系統技術機構檢驗項目拓展量、業務總量,均增長2倍以上。
2005年8月,出任陜西省質監局局長的張福海到技術機構調研后認為,質量技術機構是支撐國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是質監事業發展的根本,技術機構首先要在優化檢驗資源配置上實現突破。他的想法很快變成了陜西質監局黨組的共識。
技術機構的發展需要機制的推動。因此,陜西省質監局于2007年專門制定了《加強科技興檢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從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機構和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人才隊伍、形成創新激勵機制等方面入手,推進技術機構建設。同時,一系列保障制度相繼出臺,《技術改造技術裝備項目管理辦法》、《科研申報管理辦法》等正式實施。
該局還設立科技工作專項經費,每年用于科技研發及科技成果獎勵和技術裝備改造。確定了16名學術帶頭人、36名技術帶頭人和39名技術骨干。截至目前,用于裝備改造資金累計投入達到2.1億元。
為保障措施落實到位,該局實施嚴格的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對技術機構每半年考核一次。
通過制度保障、健全機制,陜西質監系統技術機構的發展潛能得到有效激發。目前,省計量院建立的計量標準比2005年多出30余項,擴展服務項目近百項,覆蓋了全部十大計量領域,醫學計量和聲學計量項目填補了陜西空白;省質檢所的檢測項目也由2005年的300余項擴大到現在的809項;省特檢所1萬立方米天然氣球罐首次開罐檢驗,并在全國率先實施兩臺電廠600MW機組鍋爐首次安裝檢驗,檢驗方法填補陜西空白。另外,2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完成2個國家標準、2個行業標準和3個地方標準的起草任務。
陜西質量技術機構加速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技術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在原有兩個國家級質檢中心的基礎上,今年,過程儀表、低壓電器、煤鹽化工產品等三大國家級質檢中心建設在陜西正式啟動,石油天然氣產品國家級質檢中心也正在積極籌備之中。
《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