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句話都曾喚起火熱激情
——記者眼中的60年·經典質量理念
百年大計 質量第一
從1921年浙江嘉興南湖上的一葉小舟到1927年江西南昌起義打響革命第一槍,經過22年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終于迎來新中國的建立。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面對需要重新建設的新祖國,質量從一開始就成為了國家振興與發展的主題。在新中國成立伊始,國家就提出了“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口號,這一口號從一提出就廣為流傳,并一直傳承至今,成為最為國人所熟知,也是最為經典的質量理念。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核心是“質量第一”。它從理論和實踐上,都把質量提高到了最終的、不可忽視的高度,提醒大家始終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與思想。這一理念最開始廣為流傳是在建筑工程領域,強調所有建筑工程必須要始終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原則。
隨著時間的推移,質量越來越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之基,“質量第一”的要義也早已從建筑工程領域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1987年,在東京召開的第七屆世界質量大會上,對世界各國所公認的響亮的口號做了結論,那就是:質量第一,永遠第一。“質量第一”的理念得到全世界的公認。
多快好省
1958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根據毛澤東的創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劉少奇在報告中對此作了解釋,認為總路線的精神表明,黨的主要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實行技術和文化革命。“總路線”由于內容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很快為群眾掌握,很長時間內成為動員人民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口號。
所謂多快好省,意思是指數量多、速度快、質量好、成本省。這里的好就是說的“質量”。1958年的中國正處于一個承上啟下的變革時期,經過近10年的發展建設,新中國的經濟已經從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中開始有所恢復,在“發展”成為當時主要議題的情況下,在保證“數量多、速度快”的前提下仍然堅持“質量好”,成為了這一質量理念最為難能可貴的地方。
遺憾的是,受大躍進運動的影響,再加上3年自然災害,后來新中國的發展更多地在宣傳和強調“多”和“快”,而忽略了“好”和“省”。直到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后,質量和數量、速度和效益的關系再次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黨中央、國務院也一再強調要處理好發展過程中質量和數量的關系,并采取了多項措施,“多快好省”的質量理念今天也已被“又好又快”的質量理念所取代。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
1978年,首個全國質量月活動進入歷史并堅持至今。當時舉行質量月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大張旗鼓地宣傳“質量第一”的思想,樹立“生產優質品光榮、生產劣質品可恥”的風尚。經過質量月持續不斷的宣傳,“質量第一”的理念也在全國更加深入人心,特別是作為質量責任主體的企業,其質量意識開始不斷覺醒。
1987年,黨的第十三大報告中指出:當前影響經濟效益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不少企業產品質量低劣,必須認識到一個國家產品質量的好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質;一個企業產品質量的好壞,同樣反映了這個企業全體職工的素質,也決定了這個企業的生存。
美國現代質量管理協會主席哈林頓這樣描寫過:現在世界上進行著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不是一場使用槍炮的流血戰爭,而是一場商業戰,這場戰爭的主要武器就是質量。誰的質量好,誰就能贏得這場戰爭。可見,質量成了當代追求和競爭的焦點。概括起來就是:市場競爭實質上就是質量競爭。對于企業而言,質量是企業的生命這一質量理念的流行,既說明企業看到了市場的競爭實在上就是質量的競爭,也明白了質量還是一種責任。
今天,在搜索引擎谷歌上輸入“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會有約 300多萬條查詢結果,該理念流行和影響的深度與廣度充分說明了“質量”二字的深入人心。質量不僅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質,更是企業的生命所系,還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可以說,質量就是企業的全部。
讓用戶滿意
1982年,全國質量月的主題是“求實際效益,讓用戶滿意”。這是第一“讓用戶滿意”第一次出現在我國全國質量主題活動中,也宣告了一個新的質量理念的流行,那就是:讓用戶滿意。2005年,全國質量月的主題對1982年的主題做了一次回應,那一年質量月的主題是“奉獻優質產品,構建和諧社會”,副主題為“質量在我手中,用戶在我心中”。時隔23年,質量月在主題上有了一個輪回,其背后則是“以顧客為中心”的質量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質量在我手中,用戶在我心中”,實際上體現了一種質量優先、用戶至上的成熟市場理念,說明在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中,全民的質量意識發生了重大轉變。“質量在我手中”,強調的是一個“手”字,即理解為“可以把握”之意,就是生產者可以從產品的生產環節把握質量、控制質量。“用戶在我心中”體現了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以用戶為中心實質就是以市場為中心。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誕生了“顧客滿意”的理念。當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為了使自己處于有利的競爭優勢,開始嘗試性地了解顧客對目前企業所提供服務的滿意情況,并以此作為服務質量改進的依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日本本田汽車公司也開始應用顧客滿意作為自己了解情況的一種手段,并且更加完善了這種經營戰略。后來,“顧客滿意”度概念也逐漸傳入中國并被廣大企業所廣泛采用。
今天,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以顧客為中心”的質量理念早已成為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經營理念,顯現了它強大的生命力。
一流企業做標準
有一個質量理念最初只是在我國民間流傳,但卻被很多企業奉為圭臬。這就是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盛行并在21世紀廣為流傳的: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技術,四流企業做產品。
關于這個質量理念,說法和版本還有很多,但核心思想卻驚人一致,那就是處于市場競爭上游的企業,是做標準和品牌的,處于市場利潤下游的,則是做產品的。經過近20年的勵精圖治和奮發圖強,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的“中國制造”開始在世界市場上嶄露頭角并迅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但當中國越來越多的產品數量開始躍居世界第一位的同時,國人也驚奇地發現,曾經令自己十分自豪的“中國制造”賺取的僅僅是市場利潤中最少的那一部分。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制造”大多數實行的貼牌生產——只做產品,最多表現好點的能前進一步,開始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但與競爭對手相比,在標準話語權和品牌建設方面,相去甚遠。
中國企業意識到,要改變這樣的局面,除了繼續堅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和“質量在我手中,用戶在我心中”這樣的質量理念之外,還需開始堅持“一流企業做標準”這樣新時代的質量理念。
一流企業做標準,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一是做產品標準。“技術標準化、標準專利化、專利全球化”正日益成為當今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新形勢。標準意味著市場話語權,所以企業應當積極參與世界標準的制修訂。二是,企業還應爭當行業發展的模板和標準,讓所有競爭對手向自己學習,現代市場的競爭是贏家通吃的年代,企業需要讓自己的質量成為產業的標準。而品牌的力量時至今日已經毋庸置疑,所以在傳統的產品、技術等觀念之外,企業還要加強品牌和標準的質量理念。
質量是興國之道
2003年3月5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京召開,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提高產品質量是興國之道,也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根本之策。我們通過采用國際標準,推廣先進技術,加強認證認可工作,強化質量管理,使各行各業產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從此,“質量是興國之道”的質量理念開始廣為流傳,深入人心。所謂“道”,按照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上講是一種思想,一種意識,一種指導思想,一種共識。將質量提到興國這樣的高度,再次充分說明了質量之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2001年11月10日,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不僅掀開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紀元,也宣告了我國國內市場國際化的不可避免。
經過改革開放,我國的產品質量水平早已大踏步前進,可與國外頂尖水平相比,差距依然明顯,再加上當時還有不少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對于依靠“出口、消費和投資”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前進的中國來說,質量確實關乎國家振興,市場發展。因為無論是國內市場的消費還是出口市場的競爭,都離不開質量。
人類的歷史就是追求質量進步的歷史。無論是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產品的質量為世界所稱道,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德國的產品質量為世界所推崇,其實都揭示了一個恒久不變的質量理念:質量確確實實是興國之道、富國之本、強國之策。
人人創造質量 人人享受質量
2004年,全國質量月活動的主題被確定為:人人創造質量,人人享受質量。這一質量理念的提出,充分反映了質量“以人為本”的思想。因為只有每個人都認真地嚴把所經手的產品質量,那么才可以放心地享受高質量的產品。
人人創造質量,說明質量的提升與每一個都有關系;換言之,質量振興,人人有責。確實,由于質量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的提升絕不僅是政府或者企業的事情,而是與全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大有關系。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質量無不和我們息息相關。生活、工作和學習等,我們都在追求著質量,追求更高品質的東西。
其實,追求高質量是每個人的權利,但同時我們也是高質量的責任人。因為,我們也在創造著質量,每一個人都是各種質量鏈中的一環,人人是下游也是上游。
“人人創造質量,人人享受質量”這一質量理念的提出,反映出了我國的質量理念已經從單純的追求質量和效益、追求用質量創造利潤,轉變到更加關心質量與生活,強調人與質量的和諧,符合質量也需要以人為本的內涵。為了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質量,就需要每個人去“創造”質量,這需要大家請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嚴肅對待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嚴把產品質量關,為提高產品質量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樣,在我們創造質量的同時,同樣也在享受高質量的生活。
又好又快
2006年12月5日至12月7日在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又好又快發展”,這與過去“又快又好發展”的提法有所改變。“好”與“快”兩字之調意義深遠,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理念的一大轉變,即由過去更多地強調發展的速度,轉為更注重發展的效益,增長的質量,實現科學發展。“好”字當頭,又好又快,已經成為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質量理念。
從以前的“又快又好”到現在的“又好又快”,質量取代速度,成為發展的優先考慮,也讓我們再次明白了質量的重要性。這個“好”字,既講求經濟發展的效益好,經濟增長的質量高,又要求節能降耗的效果好,環境保護的成效大;既要經濟發展的宏觀效益好,又要讓人民群眾從中得到的實惠多。這個“好”字,又特別注重發展中的“協調”二字,即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就中國經濟發展的切實需要看,好比快更重要。我國經濟經過多年的持續高速發展,既創造了驚世的業績,也積累了許多問題和矛盾。這些問題和矛盾,既有發展中難以避免的因素,也與我們在既往的發展中較多強調“快”,而常常忽視“好”有很大關系,不下大力氣解決,既是中國經濟現實的危害,更是長遠的隱憂,甚至有可能導致經濟的大起大落。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就要調整思路,從“好”中求“快”,把“好”放在整個經濟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可以說,“好”字當頭,是適應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最為合適的質量理念。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徐建華采寫)

2000年的北京街頭,連收廢品的都打出了質量信譽牌。中新社 攝

節能環保已經成為目前最重要、最時尚的質量理念。紹 常 攝
聲 音
產品質量的好壞,在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了民族的素質。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創造出我們自己的名牌,否則就要受欺負。
——鄧小平
質量第一是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的一個長期戰略方針。
——江澤民
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胡錦濤
質量問題是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關系的大事,我們要從這個高度來認識抓好質量工作的重要性。
——李鵬
提高產品質量是興國之道,也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根本之策。我們通過采用國際標準,推廣先進技術,加強認證認可工作,強化質量管理,使各行各業產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朱镕基
產品質量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國家形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必須努力做好工作,滿足群眾的需要。
——溫家寶 《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