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得更緊 心貼得更近
——海峽兩岸加強質檢領域交流與合作紀實
本報記者 孫霞云
12月22日,臺中裕元酒店燈火通明。記者對準照相機和攝像機鏡頭,等待著一個歷史性時刻。
9時整,海協會會長陳云林神采奕奕,紅光滿面。他微笑著向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伸出了手。神清氣爽的江丙坤趨前一步,迅即握住伸過來的手,許久,兩只手交叉重疊地緊握在一起。
第四次“陳江會”,譜寫兩岸歷史新篇章。
正如“兩會”領導人交握的手,此次“陳江會”成果顯著,協商簽署3項協議,兩岸合作與交流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其中,“兩會”4項議題中的兩項議題:《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和《海峽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協議》作為兩岸質檢領域的合作框架,將為兩岸農產品和工業品及消費品貿易、為兩岸產業未來開拓市場打開方便之門,豐富“陳江會”成果。
大陸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名譽會長魏傳忠表示,質檢領域、尤其是出入境檢驗檢疫領域,是投資貿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臺灣方面加強食品安全、農產品檢驗檢疫以及檢驗、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消費品安全等開展合作,目標是要實現貿易正常化和關系正常化。此次簽署的《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海峽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協議》以及去年簽署的《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合作協議》,將減少兩岸技術性貿易壁壘,促進兩岸貿易投資便利化,提高兩岸產業合作層次和水平,強化兩岸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維護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希望通過協議的簽署,建立一個具有兩岸特色的質檢領域的合作機制和合作模式,使兩岸質檢領域的合作朝規范化、機制化的方向發展,以便利兩岸農產品、工業品及消費品貿易,保護兩岸消費者權益,推動兩岸產業合作。
近年來,國家質檢總局從擴大臺灣農產品檢驗檢疫準入到支持臺灣企業農民投資創業,從促進對臺小額貿易到方便臺商臺胞返鄉,為服務兩岸經貿往來,服務兩岸和平關系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解臺灣農民之憂
木瓜、楊桃、蓮霧、番石榴、番荔枝……紅、綠、黃、橙、紫……
每年六七月的時候,就是臺灣水果的收獲期。用臺灣果農的話來說:豐收的季節又來到了。
然而,每年這個時候,多收了三五斗的困境又開始為難臺灣農民。“收成越好,倒得就越多。”2004年,云林縣的柳丁因為沒有銷路,倒掉了五、六千噸。
臺灣盛產品質優良的蔬菜和水果。可長期以來,好的農產品卻成為臺灣農民的心結。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臺灣農產品滯銷的問題每況愈下。
從經濟條件來講,海峽之隔、咫尺相望的大陸市場是臺灣農產品最合適的輸送地。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海峽兩岸農業界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往來日益頻繁。近年來,兩岸農產品的貿易規模逐年擴大,2004年貿易總額達4.21億美元,其中大陸自臺灣進口1.16億美元。
縱觀臺灣經濟的發展脈絡,走的是農業輔導工業之路。解決臺灣農產品在大陸的銷售,既是解臺灣果農之憂,也是支持臺灣經濟發展,維護產業永續。
對此,胡錦濤總書記2005年3月在關于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的四點意見中提出: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的問題,事關廣大臺灣農民的切身利益,要切實解決。
針對臺灣農業生產尤其是豐收季節農產品銷售問題上遇到的一些困難,祖國大陸有關方面主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張,包括在沿海地區開辟臺灣農業專區等。有關部門還著手研擬解決擴大臺灣農產品大陸銷售所涉及的檢驗檢疫準入、通關、物流等優惠便利措施等。
此間,臺灣民間力量也頻頻試水協商農產品登陸大陸,以緩解滯銷困境。
2005年3月底,時任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訪問大陸,“破冰之旅”的重要成果是達成了十點協議,其中第二條便是開放臺灣農產品登陸大陸。
2005年4月29日、5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分別與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時任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舉行會談,胡錦濤總書記與連戰、宋楚瑜主席達成共識,大陸方面對臺灣水果實施零關稅和便利檢疫通關等措施,擴大臺灣水果在大陸銷售,幫助解決島內困難。
對臺灣水果實施優惠,既是祖國大陸以實際行動表達為臺灣農民做實事的善意和誠意,也是實實在在為臺灣民眾謀福祉。

海峽兩岸農產品展銷會上的臺灣展區
臺灣水果登陸風生水起
2005年5月24日,在各新聞媒體的頭版頭條或顯眼位置均刊載了這樣一條消息:5月23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允許產自臺灣地區進入大陸銷售的水果種類由原來的12種:菠蘿、香蕉、番荔枝、木瓜、楊桃、芒果、番石榴、蓮霧、檳榔、橘、柚、棗增加到18種,新增加的6種水果:椰子、枇杷、梅、李、柿子和桃自即日起獲準銷往大陸市場。
“此舉對擴大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增加臺灣果農收益,促進兩岸農產品貿易發展,造福海峽兩岸人民具有重要意義。”面對媒體采訪,國家質檢總局動植物檢疫監管司副司長、大陸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理事盧厚林表示,這18種水果從產值比重來看,占臺灣水果總產值的75.7%,遍及臺灣水果主要產區。
此前不久,鑒于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已確認臺灣為免疫無口蹄疫地區,2005年3月質檢總局會同農業部聯合發布公告,及時取消了針對臺灣口蹄疫禁令,恢復偶蹄類動物及產品對大陸出口。
農產品尤其是水果、蔬菜,影響銷售的最大問題就是運輸和保鮮,鑒于當時尚未實現直航,為幫助臺灣水果順利進入大陸市場銷售,國家質檢總局加緊制定出臺6條快捷、便利、安全的檢驗檢疫措施。
6月1日,各地檢驗檢疫機構均開始按國家質檢總局要求實施這6條措施:一是提供熱線咨詢;二是加快檢疫審批;三是快速受理報檢;四是實施快速查驗;五是加快放行速度;六是加強與臺灣企業、協會等有關方面的溝通,及時解決臺灣水果在大陸銷售中遇到的檢驗檢疫問題。
一時間,臺灣水果登陸大陸風生水起。福建、廈門、廣東、深圳、上海和北京等主要進口口岸一片繁忙,盡管2005年臺灣遭受自然災害,水果產量下降,全年出口到大陸的臺灣水果卻達3400噸,貨值322萬美元,進口數量同比增加35%。
拓展更多的臺灣果蔬到大陸,是臺灣農民的期望,也是國家質檢總局的努力方向。
2006年4月19日,國家質檢總局再次發布公告,決定自5月1日起,擴大臺灣水果、蔬菜準入種類,并簡化臺灣捕撈水產品輸往大陸的檢疫要求。
至此,產自臺灣地區進入大陸的水果種類從18種增加到22種,新增柳橙、檸檬、哈密瓜、火龍果4種水果;產自臺灣地區的萵苣、絲瓜、清江菜、小白菜、苦瓜、芋頭、甘藍、花椰菜、胡蘿卜、洋蔥、山葵等11種蔬菜被允許進入大陸銷售;來自臺灣漁船捕撈的水產品輸往福建,可參照大陸遠洋捕撈漁船的做法,向檢驗檢疫機構報檢時,不再要求提供輸出方簽發的水產品衛生證書。
“柳橙和檸檬為臺灣種植面積較大的水果種類,近年來產銷面臨較大困難,增加準入對解決臺農困難有較大的實際意義。”國家質檢總局動植司相關負責人如是表示。
2006年8月1日,蓮霧、檳榔等15種水果被大陸單方面實施進口零關稅。2007年3月20日,大陸再次正式對原產臺灣地區的11種蔬菜和8種水產品實施零關稅措施。為幫助臺灣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穩定持續輸往大陸,確保進境質量和安全,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專家對臺灣水果、蔬菜進行有害生物風險分析,針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制定了進口臺灣地區水果、蔬菜檢驗檢疫問題處理要求,確定關注的有害生物名單和快速有效的除害處理方法,便于各口岸檢驗檢疫機構操作與執行,防止有害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質傳入,確保果蔬產業安全和消費者健康。積極支持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創業園,為舉辦兩岸農產品展銷會、洽談會提供便利措施。
國家質檢總局的一系列舉措,緩解了臺灣水果豐產滯銷問題。據統計,2009年上半年兩岸貿易總額430億美元,同比下降36.7%,但農產品貿易僅下降5%,其中大陸進口臺灣水果5106噸,貨值700萬美元,分別同比增加174%和175%,屬于逆市大幅增長。
建兩岸交流合作平臺
2009年8月,一封海峽對岸的來信,讓大陸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名譽會長支樹平心潮久久起伏……
這是一封不足千字的信函,寫信人是臺灣動植物防疫檢疫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平世。
楊平世在信中稱:“建立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研討會制度,既防止動植物疫情傳播擴散,保護了農林牧漁業生產、生態安全和消費者健康,又有力地促進兩岸農產品貿易順利健康發展。”他熱情邀請支樹平參加第二屆“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研討會”。
2008年10月,大陸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和臺灣動植物防疫檢疫發展協會在廈門成功舉辦“首屆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研討會”,來自兩岸的100多名檢驗檢疫專家、學者就兩岸水果、蔬菜檢驗檢疫監管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支樹平在會上提出共同探索兩岸檢驗檢疫合作機制、合作創新兩岸檢驗檢疫新模式等5點建議,引來與會代表熱烈的掌聲……
兩岸檢驗檢疫與農產品貿易合作空間巨大,推動兩岸檢驗檢疫與農產品貿易合作任重而道遠,支樹平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兩岸農產品供需互補性很強,臺灣生產的亞熱帶、熱帶水果蔬菜花卉和水產品在大陸有很大的消費市場,而大陸也可以為臺灣提供大量急需且沒有競爭壓力的農產品,如溫帶水果、特色水產品、糧食飼料等。隨著兩岸‘三通’順利實施,兩岸農產品貿易將進一步發揮其旺盛生命力,帶來更快、更強的增長。同時,隨著兩岸周末包機、大陸居民赴臺旅游、直接三通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兩岸人流往來更加頻繁,動植物疫情隨交通工具、旅客攜帶物、郵寄物傳帶的風險越來越突出。此外,世界范圍內重大動植物疫病和農產品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突發應急事件層出不窮,妥善應對、成功化解需要多方面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支樹平如是表示。
“應對這些新的形勢、新的挑戰,兩岸檢驗檢疫部門應當在更大范圍、更深層面加強合作與交流。”在許多場合,兩岸有關方面發出了高度一致的聲音。
近年來,兩岸檢驗檢疫合作交流一直不斷,迸發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火花。
2007年5月,臺灣動植物防疫檢疫發展協會首次組團來大陸訪問,考察河北、遼寧、江蘇、上海檢驗檢疫機構,開啟了兩岸動植物檢驗檢疫合作新時期。
2008年8月、9月,臺灣動植物防疫檢疫發展協會代表團兩次來大陸考察,并就舉辦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研討會達成共識。
2008年10月,“首屆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研討會”在廈門舉辦,支樹平名譽會長提出了加強兩岸動植物檢驗檢疫合作的5點意見和建議。
2009年1月,臺灣動植物防疫檢疫發展協會葉瑩女士率代表團一行6人訪問北京,雙方就臺灣水果等鮮活農產品殘留限量標準加強協調溝通,達成許多共識。
2009年5月,大陸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會長葛志榮率大陸農產品檢驗檢疫代表團,赴臺灣進行會談與考察,與臺灣有關方面就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20多個議題交換了意見,取得共識。
2009年11月,“第二屆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研討會”在臺灣桃園縣舉行,標志著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已邁向制度化、常態化的軌道。會上,支樹平提出進一步加強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6點建議:一是進一步加強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信息交流;二是進一步加強對重要農產品的風險評估;三是進一步加強重大敏感事件的應急處置;四是進一步加強農產品檢驗檢疫證書核查機制建設;五是進一步加強農產品檢驗檢疫技術合作;六是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國際貿易壁壘研究和應對。此六點建議成為了研討會的共識。
“目前,兩岸已初步確立通過大陸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和臺灣動植物防疫檢疫發展協會為渠道的兩岸交流工作平臺。雙方在協會指定專人負責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日常溝通,如處理檢驗檢疫證書真偽核查、檢驗檢疫違規情況通報等具體事宜,并交流檢驗檢疫相關法規、標準文件,咨詢相關檢驗檢疫事宜。”盧厚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目標一致、行動積極、工作扎實、措施得力、效果明顯……是兩岸在檢驗檢疫領域交流合作的生動寫照。
2008年12月23日,代表四川災區人民深情厚誼、象征和平友誼的大熊貓“團團”、“圓圓”和珍稀植物品種珙桐樹安全入臺。這其中,國家質檢總局指導檢驗檢疫機構在嚴格把關、科學施檢的同時,積極與臺灣方面聯系確定檢疫衛生要求,協調解決檢疫證書出證問題,為確保這些“和平使者”順利赴臺起到了積極作用。
為便利臺灣同胞,促進從臺灣引進甲魚卵貿易,國家質檢總局積極探索從臺灣進口甲魚卵檢疫監管模式改革。在廈門、福建檢驗檢疫局認真調研和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制定檢疫和衛生要求、出口企業注冊標準和條件等,在第二屆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研討會上與臺灣主管部門進行了溝通和交流,新模式將采取對出口企業注冊、入境口岸查驗和入境后隔離檢疫等全過程檢疫監管措施,進一步便利貿易,為兩岸人民謀福祉。
而此次簽署的《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從業務交流、訊息查詢、通報事項、緊急事件處理、考察確認、爭議解決等十多個方面確立了合作事項,將更好保障兩岸農業生產安全和民眾的生命健康,進一步促進兩岸農產品貿易發展。
制度化是未來方向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系的發展,兩岸經貿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合作日趨深化。與此同時,由于兩岸在標準、計量、檢驗、認證認可及消費品安全等領域的標準和程序存在較大差異,缺乏機制化溝通磋商渠道,給兩岸經貿發展帶來了一定不便。
“2008年,大陸與臺灣的雙邊貿易達到了1300億美元,目前大陸是臺灣的第一大出口市場,也是臺灣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地,臺資企業在大陸已達到了8萬家。臺灣目前已放開陸資入島的政策,這么大的貿易量和投資前景,質檢工作是兩岸貿易和投資環境的重要環節,雙方需要以制度來建立秩序以推動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認可及消費品安全合作交流機制的進一步發展。”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理事、國家質檢總局港澳臺辦主任戚秀芹如是說。
多年來,大陸在與臺灣有關方面加強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的同時,還著力推動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認可及消費品安全領域常態化、制度化的交流合作機制。
在計量領域,從1996年開始,中國計量測試學會與臺灣量測中心建立關系,“海峽兩岸計量、標準、質量研討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在大陸和臺灣分別舉行,至今已舉行了7次。
在標準、認證認可領域,2009年1月和5月,中國標準化協會、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組團赴臺就兩岸標準化、認證認可領域合作進行探討,并于5月在臺灣成功舉辦了“海峽兩岸認證認可研討會暨大陸認證認可體系研討會”,7月在成都舉行了“兩岸認證認可和標準體系研討會”。
為切實做到為兩岸貿易正常化提供便利與服務,維護海峽兩岸同胞合法權益,質檢部門加強把關服務,促進對臺貿易發展。
為促進兩岸間貿易,將推進分類檢驗管理模式,重點對涉及安全、衛生、環保的貨物,實行檢驗,適當放寬對一般貨物的管理,實行監管檢驗。針對對臺小額貿易,逐步推行比一般正常貿易更加靈活、高效的小額貿易檢驗檢疫監管制度,在動植物檢疫審批、舊機電備案、免辦強制性認證等方面,實行快速審批。
國家質檢總局將在認真落實2008年簽署的《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的同時,積極推進兩岸在質檢相關領域的合作,與臺方在“食品安全、標準、計量、檢驗、認證認可、消費品安全、農產品檢驗檢疫、衛生檢疫、特種設備安全”等9個領域開展廣泛合作。
據了解,《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簽署一年多來,兩岸及時通報有關食品安全信息,包括檢驗檢疫政策、法規、標準及檢驗情況等。
“我們希望逐步建立健全兩岸質檢合作機制,開展機制化、制度化和多元、有序的兩岸質檢業務合作與交流。”戚秀芹說。
放眼未來,兩岸攜手共進。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