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鳳”結出累累碩果
本報訊 (記者沈 洪)俗話說,家有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近年來,廣東省質監局通過國家級質檢中心建設,使49名博士落戶質監系統。“筑巢引鳳”的效果不僅使質檢隊伍人員結構發生變化,而且也使全省質監科研范圍不斷拓寬,科研立項逐年增加,科研成果不斷增多。3年來,全省質監系統共組織申報國家和省科研項目978項,獲批國家和省部級立項分別為4項和193項,獲得國家和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各1項和三等獎6項。
目前,廣東省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建設和建成的電器安全、中低壓電器、食品、紡織品服裝、信息技術設備等國家質檢中心共有31個。為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增強技術機構活力和發展后勁,廣東省質監局從2008年開始,每年投入500萬元用于博士和學科帶頭人等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獎勵,對每一名引進的博士一次性撥給20萬元安家補助,并給予一定的科研啟動經費。在一些領域,以博士為主的研究型團隊已逐步形成。
在以博士為主的科研帶頭人的帶領下,一些國家級質檢中心凸顯自主創新主導功能。有的國家質檢中心積極組織和起草的多個廣東省地方標準,有的還上升為國家標準和填補了國內空白。國家信息技術設備和紙制品兩個國家質檢中心,直接參與制定和修訂國家標準4項、行業標準2項,參與了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主導研發的小型化超高速、超寬帶射頻數據傳輸線纜及線束,將帶動東莞信息傳輸線纜行業增加100億元以上的產值。
同時,一些國家級質檢中心已凸顯政府實驗室的作用。在應對處理三聚氰胺、蘇丹紅、有毒PVC保鮮膜和水產品含“孔雀石綠”等突發事件中,國家加工食品質檢中心擔當了監管部門的有力助手,積極做好應急檢測工作,及時研究篩選出可靠的檢測方法,解決了執法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為監管部門迅速追查安全事故源頭提供了準確的技術數據。
此外,一些國家級質檢中心還凸顯出較強的科研轉化能力。有的國家質檢中心通過科研提升檢驗能力,成為集檢測與科研于一體的技術機構。國家信息技術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幫助東莞市勤上光電集團LED路燈的大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省內LED路燈行業確立了領軍地位,形成產業聚集效應,使東莞LED產業不再局限于封裝、應用等產業鏈中下游環節,逐步向上游襯底、外延片、芯片等高端技術產品領域滲透。
為進一步提升國家級質檢中心的科研能力,廣東省質監局將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單位開展項目聯合攻關、建立專家委員會等形式,廣納社會優秀人才,為質監科技工作服務,并重點加強對高水平拔尖人才、科技骨干的培養,通過與高校合作培養研究生、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基地等方式,為技術機構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目前,已有多個國家級質檢中心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設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基地。《中國質量報》
記者沈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