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破解玩具及食品產業質量難題
□ 本報記者 沈 洪/文
如何使產品質量監管從事后被動應對轉變到事前主動預防,是當前加強產品質量安全預警的重點。廣東汕頭市質監局實行每季度產品質量狀況分析和向地方政府及企業通報制度,做到了產品質量問題早發現、早處置、早解決。3年來,通過產品質量狀況分析制度,解決了長期困擾的玩具和食品產業質量安全問題。去年,玩具質量抽查批次合格率從2007年的44.5%提高到96%;食品質量抽查批次合格率達到90.8%,比上年增長6.7個百分點。
汕頭市的玩具和食品產業是該市重要產業,玩具產業相關上下游企業達3000多家,終端產品企業有600多家,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集群;食品加工企業有近千家,相當一些屬于潮汕地區的傳統食品企業,尤其是醬腌菜、蜜餞制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玩具行業大多規模小、產品檔次低、質量基礎薄弱、科技含量不高;食品加工企業也是規模小、食品質量安全風險高。這兩個行業都曾因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出現過信譽危機。
針對這種狀況,汕頭市質監局開始嘗試改變工作方式。自2007年以來,該局對每次的產品質量抽查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建立起質量狀況分析制度。市質監局每季度、各區(縣)局每兩個月做一次轄區內質量狀況分析,并及時將分析報告報送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
通過對玩具產品質量狀況分析,該局找出了無標生產和技術標準落后的突出問題,通報地方政府和企業,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質量整治工作有了明確的方向:抓企業采標和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全面推行強制性技術標準,幫扶企業夯實質量技術基礎;指導參與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和標準審定,加強與行業專家的溝通和交流,及時將最新的標準要求和行業動態提供給本地企業,使企業少走彎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玩具企業的質量品牌意識明顯增強,玩具企業從原來的不規范、低檔次逐步走向規范化、品牌化。
通過對食品產業質量狀況分析,該局找出了相當部分食品只有相應的國家衛生標準,缺少具體的產品質量標準,尤其是醬腌菜行業生產環節分散,食品質量難以規范,監管難度大。該局通報地方政府,引起各方高度重視,并組織有關部門、企業和食品科研單位共同起草了具有潮汕地區傳統特色的4種食品“標準范本”,將小型傳統食品加工企業聚集在一起,通過積極引導企業將“標準范本”轉換為企業產品標準,消滅了無標生產。圍繞質量安全分析中發現的區域性質量問題,該局聯合地方政府開展專項整治,采取“分段生產、分類管理”的新模式,對不具備終端產品生產條件的食品加工場,進行勸退或轉變成僅為終端產品生產企業提供原材料,從而實現了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的有效監管。
目前,汕頭市玩具和食品質量總體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在第11屆中國澄海國際玩博會上,來自62個國家和地區協議貿易總額達12.3億元,在金融危機中實現轉“危”為“機”,出現了出口、內銷兩增長的良好勢頭。通過在食品行業推行“標準范本”,全市醬腌菜、蜜餞生產企業采用并轉化為企業產品標準進行生產,占全市同類產品生產企業的70%以上,不僅促進了地方傳統食品產業的發展,而且加強了對食品小加工企業的有效監管。
“過去對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只是結果的判定,對抽查結果也很少進行質量狀況分析,對行業的質量狀況更是心中無數。通過質量狀況分析,深入剖析企業存在的質量問題,參與企業質量追溯,幫助企業分析問題原因,實現了質監工作從判定型監督向分析型監督的轉變。”汕頭市質監局局長羅曉勤認為,正是這種工作方式的轉變,才使全市玩具和食品質量安全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中國質量報》
沈 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