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機制 拓寬領域 提高效能
——上海檢驗檢疫局深化重點商品監督抽查工作綜述
上海檢驗檢疫局以“口岸商品抽查+市場質量調研”為重要手段,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拓寬工作領域,改進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能,逐漸將進出口重點商品監督抽查工作引向深入和長效。在重點商品監督抽查工作中,上海局做到了四個結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監督抽查工作與國際形勢相結合。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在全球造成的影響持續擴大和蔓延,部分國家相繼出臺保護本國產業的各類措施,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中國制造”等有關產品質量問題很容易被別有用心地夸大和政治化。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通過監督抽查工作,充分掌握和及時了解進出口重點商品以及同類商品的動態質量信息,增強對新的風險和突發事件的預測和應對能力。
上海局通過抽查發現,出口輕工商品不合格主要仍集中在童裝、玩具、食品接觸用具等,出口機電商品不合格主要有小家電、燈具、顯示器以及電源適配器等,進口國外某些知名品牌的服裝、玩具和箱包等也有不合格現象。上海局在每年監督抽查的基礎上,組織專家業務組加大對數據以及典型案例的積累,加深對商品不合格現象背后潛在原因的分析,逐漸形成一套科學性、前瞻性很強的質量現狀研究體系。
二是監督抽查工作與社會民生相結合。2009年的重點商品監督抽查工作在國家質檢總局的統一部署下,有步驟、有層次地開展,各個階段主題突出和重點明確,切實有效地將此項工作融入到社會活動和人民生活之中。
在開展各類專項抽查的同時,上海局始終把對社會和企業對外宣傳和指導放在首要位置,通過各類社會重大活動、企業調研、信息通報等方式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地告知地方政府、社會民眾和相關企業,為促進上海地區進出口商品的質量整體提升形成良好的氛圍和廣泛的合力。
三是監督抽查工作與“大質量”理念相結合。“口岸商品抽查+市場質量調研”模式改變了以往商品檢驗中口岸與市場脫節的狀態,為了使該模式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上海局積極“走出去”,主動加強與地方政府和執法部門的溝通和交流,通過簽定備忘錄等方式,認真探索和研究在流通領域的聯合執法檢查、質量信息的互通互聯、實驗室資源開發利用、對外宣傳教育等方面的協作計劃,努力實現檢驗監管方式向科學多元化轉變。在2010年的監督抽查計劃中,上海局將以進口石材放射性檢驗監管模式突破為切入點,與質量技術監督局、石材行業協會進行全方位合作,把對進口石材的口岸把關延伸至企業和大型建材市場,將檢驗監管鏈條拓寬,直至形成一套產品質量安全的閉環管理制度。
四是監督抽查工作與法定檢驗目錄調整相結合。監督抽查工作和法定檢驗工作,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法定檢驗目錄的動態調整是今后發展的一個趨勢,通過開展科學有效的監督抽查工作,不僅可以填補法定檢驗以外的監管空白,更可以為法定檢驗目錄的動態調整提供可靠依據。上海局在2009年第二階段監督抽查中將法檢目錄調整前調入商品作為抽查重點,共查出紡織品不合格35批,占樣品批次數的4.1%;機電產品不合格11批,占樣品批次數的16.9%,為國家質檢總局在法定檢驗目錄調整中能夠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積累了數據和經驗。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對全國2010年重點商品監督抽查工作的具體部署,組建了以上海局為牽頭單位的全國專家組,并開展以“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為主題的第一階段監督抽查工作,明確規定全國的樣品都送到上海局實施檢測,前所未有地提出“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歸納”新模式,將重點商品監督抽查工作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劉 峰) 《中國國門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