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行情及低價促銷顯現質量隱憂
汽車品質不能搞“瘦身”運動
□ 本報記者 張海燕
火爆的汽車市場背后,質量漏洞已開始顯現;淡季的火熱促銷,產品品質卻可能“瘦身”。日前,針對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專家開始擔憂,當汽車業已經進入憑借品牌、品質、性能等合力制勝的發展階段時,質量就成為擺在眾車企面前的一個大問題,忽略它,必將傷害汽車的品牌。為此,專家提醒,中國汽車產業要想維持良好、健康發展趨勢,毫無疑問,就必須在質量安全可靠性方面下大工夫。現階段,火爆的車市行情及淡季中的各種促銷活動已開始顯現出質量隱憂,這個問題必須引起業內重視。
高銷量難保質量
我國車市在過去的一年逆勢飄紅,以驚人的產銷量躍居全球第一。不過,在我們為之欣喜的同時,一個讓人擔心的現象已經產生,那就是,有關汽車的投訴也在不斷增加。
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的汽車投訴大概有2000余件,比去年同期上升55%,上升速度居投訴排行榜第5位,其中汽車維修、售后服務、營銷合同等方面的投訴分別為1449件、1089件和583件,具體的情況包括一些汽車因為涉及重大質量安全隱患而造成嚴重交通事故,有經營者把一些有瑕疵的汽車當新車賣給消費者,更多的是隨著新車銷量的大增,因服務不到位而遭到投訴的占很大比例。
相關業內專家明確指出,汽車產銷數量的提升伴隨的是質量問題的增加。每當市場產銷兩旺時,質量問題就成為消費投訴的熱點。有統計顯示,國內14家主要汽車企業的累計產能3后年將達到2300萬輛,行業總產能在2500萬輛以上。在產能迅速擴張的同時,質量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專家特別提醒中國車企,不能因為規模擴張的熱情,掩蓋了對于質量風險的認識。
專家分析認為,2009年,由于廠家對市場突然爆發的市場購買力估計不足,導致了從去年年初開始一直延續到2010的“缺車現象”。由于幾乎所有車型全線告急,廠家和經銷商在疲于應付市場大量訂單的同時,對汽車質量的注意力有所下降。隨之而來的是,2010年,廠家的注意力更是集中在如何擴產上面,汽車質量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不受重視,越來越暴露出來的問題。
一家車企負責人坦言,汽車市場的每一次高速膨脹,往往伴隨著質量與服務投訴的增加。因為,企業如果一直處于連續趕工的狀態,是很難對產品的質量做到百分百保證的。
豐田召回事件就很能說明問題,如此大規模的召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豐田在過去幾年里為了搶占市場,忽視了產品質量的把關。
專家提出,市場的快速擴張,不應該以犧牲產品質量為代價。而如何處理好其中的關系,也將考驗一個企業的真正實力。
降價格不能傷品質
除了在火爆的車市背后隱含著讓人擔憂的質量問題外,在銷售淡季,質量問題依然讓人揪心。
近來中國車市似乎進入了淡季,于是,不少廠家開始了降價促銷活動。對此,有專家特別提醒,一些廠家的降價其實暗含文章,這里面存在著可能以犧牲品質為代價的降價。專家認為,廠商以犧牲品質為代價,最終將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汽車廠家在重產量、銷量的同時,還是應該把質量放在首位。
當然,不可否認,消費者買車時,總是會盼望著汽車的一次又一次的降價。然而,卻少有人能想到,降價不一定是好現象。據專家介紹,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一些汽車廠家也早已將控制成本作為案頭首要工作。在消費者買跌不買漲的情況下,就會有一些急功近利的企業或商家打起汽車品質的主意,并在市場降價的壓力下進行品質“瘦身”。當然,這樣的“瘦身”在拉動銷量的同時,必然帶來汽車安全性能的下滑。
有業內人士透露,車價下壓是為了促銷,但價格下調的結果必然導致廠家及經銷商的利潤減少。而賠本的生意是誰都不會做的,為了贏利,廠家可能就會以犧牲品質為代價,一些生產商就會采取減料減配的方法,如將一些隱形配置拿掉,或是將好的配置和部件換成廉價產品。因此,專家呼吁,消費者在關注降價的同時,更應該關注汽車的質量問題。
也有觀點認為,一些零配件其實作用不大,可以減掉。如雙面鍍鋅鋼板有啥用,幾年就得換,用不著12年防銹。再如,一輛車用不了那么多氣囊,真出了大事,根本也不管用。在很多人不在乎這些的情況下,廠家減去這些“無用”配置,有何不可?據了解,就有某廠家對其在中國的一系列產品進行減配降價的活動中,以國內的消費者不需要太高級的安全配置為借口,拿掉了包括氣囊、ABS等配置。
不過,記者在市場采訪中了解到,持這種觀點的人畢竟不是多數。在不斷追求生活品質的今天,中國消費者已經開始理智消費,并追求完美。在買車的過程中,大多數消費者追求的是從內而外的全方位滿意。從外表到內容,從品牌到配置,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知道怎樣欣賞一輛好車,一輛有著高品質和高安全性能的車對多數消費者來說,比車的外表更重要。
專家認為,為了提高銷售而一味降低成本的做法,必將給汽車的安全性打上問號,這樣的做法最終損害的是廠家自己。質量永遠是老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有遠見的企業,應該明白要多做質量方面的文章,以在市場上立穩腳跟。《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