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科技基石 促轉型發展
———北侖檢驗檢疫局打造“科技年”工程巡禮
毛可辰 李云峰/文 余 馳/圖
在全國率先開展鐵礦石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兩項檢驗標準被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立項;連續編著出版鐵礦檢驗系列叢書8部,推動檢驗檢疫業務向學科化發展;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鐵礦石檢測中心進入ISO組織名錄,一名高工被聘為全國檢驗檢疫系統首位國際標準化組織注冊專家;成功研發全國進口鐵礦石信息平臺,填補國內空白;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0多篇,兩篇被SCI索引收錄……這是北侖檢驗檢疫局從2007年開始啟動的三年“科技年”系統工程交出的一份成績單。近日,該局科技建設再傳捷報———被推薦為全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科技興檢”先進集體,“科技興檢”工程已在東方大港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寧波檢驗檢疫局局長山巍(左二)在北侖檢驗檢疫局調研科技工作

國際標準化組織注冊專家應海松高工(右二)參加TC102第14次年會
發展理念大變革
由“大”向“強”的科學轉型
邁入新世紀,長三角開放型經濟迅猛發展,2006年長三角“15+1”城市經濟總量已占全國總量的18.9%。與之相順應,擁有120公里優良深水岸線資源的寧波港業務呈跨越式增長態勢,古老的港口重新煥發生機,一躍而為世界頂級大港。依托大口岸,服務寧波港“半壁江山”的北侖檢驗檢疫局(以下簡稱“北侖局”)各項事業得到大發展,業務量逐年遞增,2006年各項檢驗檢疫業務已達到35.6萬批、177.38億美元,分別為建局初的28倍和20倍,業務規模占整個寧波檢驗檢疫系統的三分之一強;人員從建局初的不足90人增加到各類工作人員近250人;機構更從最初的8個部門,發展到由10個內設行政科室、1個臨時機構、兩個事業單位組成的局本部和兩個駐港區辦事處這樣“一體兩翼”的全新格局,科級部門達23個。
從業務量、人員、機構規模來看,北侖局已經可以稱得上系統內的一個大的分支局,但在發展的成績面前,北侖局黨組并沒有盲目樂觀:建局以來業務翻了20多倍,在編人員卻只增加了50%,人手捉襟見肘的問題日益突出,口岸大通關、區域大物流亟須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工作貢獻率;日益嚴峻的產品質量安全和口岸疫情疫病形勢亟須更強大的技術支撐,而全局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檢測、輕科研”的現象,全局擁有700套、近5000萬元的高、精、尖儀器設備,擁有一支高素質的隊伍,其中本科以上學歷近80%,中級以上職稱和碩士以上學位人員共40余人,但建局7年來,僅公開發表論文40余篇,課題立項不足30個,與業務大局的地位極不相稱,“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現象亟待改變……所有這些都讓北侖局黨組堅定了把科技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的決心,努力解決“大而不強”的問題。
“大有極限,強無止境,我們不能僅僅追求外在‘量’的增長,更要注重內在‘質’的提升”,北侖局局長魯國苗這樣表示,“不能再用人員增加、機構增設、強度加大這些老套路,我們要加快轉型、科學發展,充分運用科技創新的成果化解發展中的矛盾”。
在北侖局黨組的號召下,一場轟轟烈烈的科技建設大討論在全局展開,“科技年”建設的設想逐步浮出水面。圍繞如何開展“科技年”建設,全局上下紛紛獻計獻策。“科技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心血來潮、一時沖動,要靜下心來把‘科技年’當成一項系統工程來建設,從2007年到2009年這三年都是‘科技年’,要真正發揮科技在事業發展中的‘火車頭’作用”,局黨組在反復研究后給“科技年”作出這樣的規劃和定位。
科技強局的號角已經吹響,科研熱潮正在北侖港畔涌動……

研發全國進口鐵礦石信息平臺,填補國內空白。

自主研發科技管理系統,提升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出版鐵礦石檢驗技術叢書
管理機制大創新
組合拳打造科技進步動力引擎
管理就是效益,管理手藝提高了,同樣的原料才能炒出不一樣的好菜———這是北侖局黨組的共識。經過精心醞釀,局黨組打出了科技管理的“組合拳”:
第一拳就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2007年“科技年”工程啟動時,北侖局就專門籌措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用于科研課題立項前的查新和調研,“搞科技建設不能急功近利,我們要放水養魚”,該局局長魯國苗這樣表示。在2008年初召開的“科技年”工作會議上,該局重獎了9個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和7名先進個人,并授予一名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出版學術專著的高工“科技工作突出貢獻個人”榮譽稱號。“沒想到局黨組對科技工作如此重視”,全局干部職工都發出這樣的感慨。現在,每年召開科技工作會議,評選表彰先進集體和個人已經成為慣例。除年度獎勵外,該局還實施動態獎勵機制,科研課題取得階段性成果后即可申請相應的動態獎勵。有效的激勵措施點燃了全局上下的科研熱情,起步之年該局就實現了六個“零”的突破:第一次登上了國際學術交流舞臺宣講檢驗檢疫科技的最新進展,第一次主導起草國際鐵礦石檢驗標準,發表的科研論文第一次被SCI索引收錄,第一次榮獲了國家質檢總局“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次編撰出版了20萬字的學術著作《鐵礦石與鋼材的質量檢驗》,第一次主辦了全國進口鐵礦石到貨檢驗研討會。2009年,該局又制定了《科技論文版面費管理辦法》和《學術著作出版費管理辦法》,為科研人員展示科研成果提供經費保障。
科技管理既要給動力,也要給壓力,北侖局打出的第二拳就是建立一套精確的考核評價體系。集體考核覆蓋到全局所有部門,個人考核為技術中心所有初級以上職稱人員。對個人的考核根據職稱和科研職務分別設置不同的考核指標,為此北侖局還制定了“科技工作計分管理辦法”,根據論文、論著、課題的等級分別明確相應的計分標準。“科技講的就是精確,科技考核必須量化,不能搞模糊化處理”,北侖局分管科技工作的石正平副局長這樣表示。科技主管部門每年底對科研情況進行匯總,并對部門和個人的科研考核情況進行全局通報,為了確保考核體系的硬性約束力,北侖局將考核結果直接與部門、個人先進評選掛鉤,實行“一票否決”。“在現在的考核體系下,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該局技術中心檢測二科吳科長這樣說道,“作為部門負責人,我不僅自己要搞好科研,還得抓好全科的科研,要不部門的評優就泡湯了”。科研在全局干部職工心目中的分量就這樣越來越重。
過程管理是北侖局科技管理的一個重要理念,這就是他們的第三拳———科研項目進展督察機制。該局依托信息化力量研發了科技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科技人才和成果信息數據錄入、項目運行動態監督、科技工作考核自動統計等功能,該局要求科研人員定期將科研成果和課題進展情況錄入系統,從而實現了對科研進展情況的動態掌握,系統投入運行后課題按時完成率達到100%。該局還推行局領導科研項目分管協調和專報機制,每個局領導都分管幾個重點科研項目,科技主管部門定期將科研進展情況專報分管局領導,局領導在抓督察的同時,也注意為大家創造條件,解決現實困難,形成黨組合力抓科技的工作局面。
“僧多粥少”是當前基層科研工作者的共同感受,課題申報立項機會少,科研資金有限,論文、論著發表渠道比較窄,這些都嚴重影響著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該局打出了第四拳———建立有效的內部科研工作平臺。北侖局建立了自立項課題機制,為確有價值但難以在上級部門立項的課題提供科研平臺,三年來該局共投入資金近30萬元,32個課題得以立項。該局按月編發《科技論文專刊》,供全局學習交流,“雖然只是在本局層面刊發,但我還是很高興自己的論文有展示的渠道,這給自己再接再厲增加了信心”,一名初試科研論文寫作的工作人員這樣說。該局還多次組織科研課題選題技巧講座、科研思路研討會幫助大家提高科研能力。“內部科研平臺一是要發揮好‘游泳池’的作用,讓大家在‘游泳池’里學會‘游泳’,學習如何做課題、寫論文;二是要發揮‘跳板’作用,讓一些高水平的科研項目通過這些平臺躍升到更高層次”,魯國苗局長這樣形象地概括建立內部科研平臺的初衷。經過內部科研平臺的孵化,已先后有10個自立項課題轉化為上級課題,85篇論文被各級期刊發表或錄用。
培育科研大團隊
以人為本激活一池春水
“包括科技在內的檢驗檢疫各項事業發展的核心在人,而科技建設又是個人發展的重要載體”,北侖局局長魯國苗這樣概括科技發展與個人發展的辯證關系。近年來,該局一直大力倡導以人為本的發展和管理理念,堅持用事業發展人,“科技年”工程就是這一理念的最好注解。
陳賀海,中國科學院地質學專業博士,這是北侖局引進的第一個博士,2007年下半年進局的他已出版學術著作1部,先后主持寧波檢驗檢疫局課題4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篇,并有1篇論文被SCI收錄,僅兩年多的時間他就成長為全局的學科帶頭人,并被公推公選為部門負責人。對于自己的成長,陳賀海這樣說道:“一方面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和大量的研究標本這樣的硬件基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全局有濃厚的學術科研氛圍,有各級領導對科研人才培養的重視”。為了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北侖局先后制定了“學科帶頭人管理辦法”、“中青年技術骨干管理辦法”,對于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在科研經費、工作時間安排、晉級評優、培訓交流等方面給予傾斜。目前該局評選的三名學科帶頭人年齡均在30歲左右,進局時間均不超過5年,不看資歷看能力,這在全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該局還制定了中高級科研人才培養和發展規劃,對高級工程師、博士、碩士的培養、發展實行三年一次整體規劃,有針對性地安排科研項目,努力實現科技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分管技術中心的程長征副局長介紹:“現在我們已經初步形成了‘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中青年技術骨干-一般科研人員’這樣四個層級的科研人才培養體系,我們要讓每個有志于科研的干部職工在全局科研人才培養體系中找到自己明確的坐標和發展的方向。”
張愛珍,國家重點實驗室鐵礦石檢測中心工作人員,2009年被評為化礦金專業工程師,這是北侖局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工程師任職資格的聘用制職工,她還被評為全局科技工作先進代表。聘用制職工占據了北侖局的“半壁江山”,是北侖檢驗檢疫事業發展的一份重要力量,但由于體制原因,發展通道比較狹窄,人才流失現象普遍。“我們推行聘用制職工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拓寬了他們的發展空間,有利于留住優秀人才”,該局局長魯國苗這樣表示,“即便這些同志以后離開我們檢驗檢疫隊伍,他們有專業技術職稱,也有利于他們謀求更好的發展,這也是我們檢驗檢疫應盡的社會責任。”為此,該局專門組織了“聘用職工個體發展環境的管理研究”的課題研究,并制定了“聘用制職工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管理辦法”,為聘用制職工發展創造平臺。
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激活了全局干部職工的主人翁意識,科研隊伍由科技主力軍———技術中心進一步擴展到業務、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務部門,3年來共有18個科級部門申報科研課題,占該局部門總數的90%;科研的內容也不再僅僅是針對檢測工作,行政管理、國檢文化、港口物流、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等一批軟科學論文相繼發表;科研人員結構也從專業技術崗位人員,逐步拓展到行政管理和一線業務人員,全局7名中青年技術骨干中有3名是行政執法人員,局領導更是以身作則,該局紀檢組長陳建躍親自牽頭“聘用職工個體發展環境的管理研究”的軟課題研究,擁有高工職稱的康繼韜副局長牽頭了《鐵礦石As、Hg、Cd、Pb、Bi含量的測定———原子熒光法》等行業標準的課題研究。“科技建設,人人有責”已經成為全局上下的廣泛共識,成為推動“科技年”建設的重要思想動力。

每年召開科技工作大會表彰優秀科研人員

評選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技術骨干

組織科技年系列學術活動
科研成果大突破
社會影響力持續攀升
三年潛心磨礪,各類科研成果大量涌現,在量和質上一次次實現著歷史性突破:
三年來,北侖局共立項并開展課題研究70項,數量為建局前七年總量的近2倍,其中省部級以上課題15項,包括兩項國際標準、7項國家標準、6項行業標準。
三年來,北侖局積極推動龍頭科研項目———鐵礦石檢驗向學科化方向發展,以此為主題,該局策劃了9部共計350萬字的系列叢書,目前8部學術著作已由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并被國家圖書館收藏,剩余1部專著也已完成編寫進入出版階段。該套系列叢書得到學術界廣泛認同,目前穩居全國冶金類出版著作銷量前100位。
三年來,北侖局共85篇論文被各級刊物錄用或發表,數量相當于建局前七年總量的兩倍,其中61篇被核心期刊錄用,核心期刊錄用比例達72%,更有兩篇論文被SCI索引收錄。在前段時間揭曉的2009年度寧波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評選結果中,寧波檢驗檢疫系統共有7篇文章入圍,北侖局占3席。
隨著科研成果的大量涌現,該局在各個層面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科技影響:
在國際層面上,國家重點實驗室鐵礦石檢測中心正式進入ISO組織全球名錄,目前全國僅有40家單位進入這一名錄,FMG等國際大型鋼企多次至北侖局進行業務交流。該局科研領軍人物、技術中心主任應海松高工被ISO組織聘為注冊專家,成為目前檢驗檢疫系統唯一的ISO組織注冊專家。2007年,應海松高工應邀參加在加拿大召開的ISO/TC102國際學術會議,代表中國作專題報告,并向ISO組織提交了完整的標準項目草案,受到與會各國專家的高度評價和廣泛認同,這是我國專家首次在國際上就鐵礦石標準發出聲音。近日,從日本召開的ISO/TC102第14次鐵礦石國際標準會議又傳來好消息,由該局承擔制定的兩項國際標準ISO17792和ISO2597-4的工作組草案和項目報告被ISO組織鐵礦石專業技術委員會接受,標準的制修訂程序正轉入下一個階段,從而成功打破了鐵礦石國際標準長期由國外壟斷的局面,徹底改變了以往“旁觀者”的身份。
在行業層面上,2008年北侖局成為SAC/TC317全國鐵礦石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該機構全國檢驗檢疫系統僅有兩家副主任委員單位,這標志著北侖局進入鐵礦石國家標準制修訂的決策層。2008年,該局成功研發了全國首個進口鐵礦石信息平臺,該平臺可通過數據的縱橫對比,實現對全國進口鐵礦石總體質量狀況和歷史動態變化趨勢的宏觀掌握,有效消除了“信息孤島”現象,被列入國家質檢總局檢驗監管司年度重點工作在全國各大口岸推廣應用,目前已經采集深圳、大連、廈門、嵊泗、太倉等口岸相關數據6000多條,并可服務廣大國內鋼鐵企業獲取相關數據,維護切身利益。加之相關學術著作的出版,該局正逐步向全國鐵礦檢測中心、科研中心、信息中心、交流中心的地位邁進,截至目前該局已為檢驗檢疫系統、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培養了60多名技術人員,相當一部分人員已經成為所在單位的技術骨干。
“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完備的檢測設施、雄厚的科研實力讓地方科研院所越來越關注該局。近年來,該局技術中心先后被寧波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科技學院列為教學實習基地,兩名科研人員被寧波大學聘為兼職教授,目前寧波大學還與該局協商擬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該局在地方上的科技影響力將進一步得到提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提升直接帶來了把關能力的提升,三年來北侖局共檢出不合格商品1972批次、82.1億美元,并多次截獲重大疫情,2009年更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戰役中檢出全國海港口岸首例確診病例,有效確保了口岸公共安全。
對于北侖局的“科技年”建設,寧波檢驗檢疫局黨組給予了充分肯定,寧波檢驗檢疫局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局長王松青在北侖局的“科技年”報告上做出批示:北侖局為期三年的“科技年”工程創意新、措施實、成效佳,值得充分肯定和推廣。
對于上級領導的肯定,北侖局有著清醒的認識:科技之路任重道遠,“科技年”工程只是科技征途上的一小步。下階段,他們將繼續發揮“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精神,做好“科技年”工程的再深化、再提升工作,努力建更大的團隊、筑更大的平臺、接更多的項目、出更大的成果、作更大的貢獻!《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