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出臺中國紅陳設瓷器地方標準
該標準可解決目前市場上難以進行合格判定和產品分級等問題
□ 陳海燕 本報記者 王融國/文
8月18日上午,湖南省質監局舉行了《中國紅陳設瓷器》地方標準新聞發布會。該標準重點對瓷質、釉面色度、熱穩定性、吸水率、放射性核素限量、外表缺陷和鉛、鎘溶出作了具體規定。依據該標準,完全可以解決目前市場上出現的中國紅陳設瓷器難以進行合格判定和產品分級的問題。
業內人士指出,該標準的出臺為湖南紅瓷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服務和技術支撐,促進紅瓷企業規范生產、做大做強,不斷提高紅瓷的含金量和知名度,凸顯中國紅瓷的稀缺性與珍貴性,引導湖南陶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據了解,中國紅陳設瓷器是一種復雜到“苛刻”的工藝:一素燒,二釉燒,三紅燒,四金燒。每一環節都不可有偏差,往往十多件大型瓷坯中才能燒出一件成品。正是這所謂的“十窯九不成”的大紅色瓷器,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長沙悄然“降生”,令世界陶瓷業界欣喜若狂。這大紅色瓷器也有了一個大氣的名字——“中國紅”。
10多年后的今天,網上一支描金牡丹中國紅陶瓷花瓶售價僅為35元。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生產企業無標可依,監管部門無標可循,市場上中國紅瓷器質量參差不齊,充斥著粗制濫造的產品,這既傷害了廣大消費者對中國紅瓷器的喜愛之情,又不利于中國紅瓷器產業的健康發展。
如今,這一問題隨著湖南省《中國紅陳設瓷器》地方標準的發布,有望得到改善。
陶瓷是中國的國器,英文China的原意就是陶瓷。然而千百年來,眾多色彩斑斕的瓷器中唯獨沒有象征吉祥喜慶、高貴典雅的大紅色瓷器。這是因為紅瓷釉料的色基都是采用不耐高溫的硒鎘紅,650℃以上開始分解,燒制異常困難,這也成為世界陶瓷業的千古難題。
湖南瓷器界專家歷經20余年艱苦努力,攻克成千上萬個難關,讓經過硅酸鋯包裹處理后的硒鎘紅色料可耐1200℃的高溫,終于在白瓷坯上采用陶瓷大紅釉料工藝方法,經高溫燒制成了顏色鮮艷、高貴華麗、喜慶吉祥、光色均勻、與國旗色近似的陳設紅瓷器。
這一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給古老的陶瓷行業帶來了勃勃生機。自第一批中國紅瓷器從長沙走入國內市場以來,其旺盛的生命力迅速體現出來,產業規模從1998年的幾十萬元擴大到2009年的3億元,品種涵蓋了觀賞瓷、日用瓷和建筑瓷,生產廠家僅湖南省就有30多家,山東淄博、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廣東佛山及潮州等地均有生產,銷售市場遍及全國,并有少量出口。
然而,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與行業管理,業內不合理、不和諧的情況時有發生。目前市場銷售的中國紅瓷器產品生產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多數企業缺乏自主研發能力,企業間互相抄襲、低水平重復生產、以次充好、低價無序競爭現象嚴重,廠家、商家無不稱自己的產品最好,常有相互詆毀的事件發生,消費者無力辨別真相,產業整體信譽度正在下降。
為促進中國紅瓷器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自2008年11月起,湖南省質監局就組織省產商品質量監督檢驗院等單位著手編寫《中國紅陳設瓷器》地方標準。編寫組先后走訪了省內20余家中國紅瓷器生產企業,收集相關技術要求,掌握生產工藝過程,對企業提供的20多種產品進行分析實驗,對標準中的所有技術參數進行集中的比對驗證,充分聽取和吸收省內外陶瓷專家、技術人員的意見,幾經修改,終于出臺了《中國紅陳設瓷器》地方標準。
據悉,湖南省產商品質量監督檢驗院正著手編寫《中國紅日用瓷器》地方標準,并有望在今年年底頒布實施?!吨袊|量報》